诗性浸润育初心,经典研读启新思——我院教师参与暑期读写教育工作坊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罗丽赴甘肃定西参加暑期读写教育工作坊,在五天沉浸式学习中,深度研习诗性教育理念,精进诗歌创作与经典阅读指导方法,收获颇丰。
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柳袁照导师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与教育实践,为参与教师们打开了一扇融合诗意与教育的大门。他以苏州园林为喻的讲解尤为动人:“小小的园子能纳千山万壑,教育亦当如此,在有限课堂里为学生架起通向无限世界的桥。”这让我院教师深切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应是知识点的机械传输,而应像园林造景般,让文字与生活、情感与思考自然交织——讲现代诗例如《雨巷》时,不妨带学生观察校园的雨景;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巴金的《家》时,可引导学生从家族故事里触摸人性温度。
每日的诗歌创作与交流环节更显珍贵。晨光中,老师们以经典诵读唤醒语感,从戴望舒“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朦胧惆怅,到海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纯粹深情,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触摸诗歌的灵魂。随后的“看图写诗”练习里,一幅江南雨巷图、一段盘山公路景……都成了灵感的起点。有教师曾尝试以“山路蜿蜒”为意象创作,初稿中直白写下“路难走,却通向高处”,经柳导师点拨才悟得:“诗的力量藏在隐喻里,不妨写成‘每道弯都是向上的伏笔’。”这样的创作体验让老师们明白,教学生写诗,首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让情感穿上意象的外衣”。
经典阅读研讨则让老师们对“如何教读”有了新思考。柳导师推崇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强调“会意”比“记诵”更重要。当大家讨论《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一书中“阅读是生命觉醒”的观点时,大家一致认同:教师不应做“标准答案的灌输者”,而要成为“对话的引导者”。比如教鲁迅的《祝福》,不必困于“祥林嫂悲剧的五大原因”等固化结论,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个体命运与时代环境的关系”;读《诗经》,不必逐字翻译,不妨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蒹葭”“白露”,感受先民的自然情怀。这种“让经典活在当下”的思路,正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需要践行的。
此次研修让我院教师深刻领悟到,“诗性教育”的核心并非要求教师成为诗人,而是要带着诗意的敏感去理解文字、理解学生。正如柳导师所说:“教育的美,藏在师生共读时的会心一笑里,藏在学生突然读懂一句诗的眼神里。”未来,我院教师也将把这份感悟融入课堂,让诗歌的灵性与经典的厚重,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
以下是老师课堂上写的诗歌之一: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