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语言与传播学院教师参加“AI+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精研班 探索育人新路径

日期: 2025/08/07


为深化“AI+课程思政”融合价值认知,强化实践落地能力,2025723日至28日,由中教服国培(北京)教育科技院主办的AI赋能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示范项目申报精研班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探课程思政创新路径,语言与传播学院钟雯教师受邀参与此次活动。


本次精研班聚焦AI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邀请多所院校专家讲师分享实践经验,旨在提升示范项目申报质量,强化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生效。

济南大学丁广乾副教授在授课中深入阐释了课程思政育人与教学创新的内在关联,强调二者需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度融合,且必须立足专业育人的特点与要求。他具体指出,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挖掘各有侧重:理学应突出科学思维方法、科学伦理及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学则需强化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同时,他特别强调课程思政不能仅停留在“讲故事”的表面形式,而要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思政素材的发掘需反思其深度与意义,确保能真正助力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素养,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对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浸润。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颖教授在分享中,重点讲解了AI赋能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的构建与实施。她举例说明,利用AI技术创设虚拟现实场景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同时,通过AI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实现个性化案例推送,可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

西北农林大学副教授张晶在以“从融合到赋能:数字化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全攻略”为主题的授课中,着重强调申报工作的前提是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底层逻辑,强调“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程”,二者在内涵与实施路径上存在本质区别。宜结合地方特色,她特别提到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申报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但需注重前后内容的逻辑自洽与实证支撑,通过严谨的验证环节确保项目的真实性与说服力。此外,她还强调要打造新时代高质量课堂,注重课堂实录的呈现;倡导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需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并对学生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反馈与点评。同时,她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完善申报材料,突出项目创新性与实效性,强调课程思政建设需从目标设定、内容融入、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全面推进,形成长效机制。

陕西师范大学衣新发教授针对数智化教学生态下课程思政的融入提出建议,指出要打造智能化教学平台,整合思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动态更新;同时,教师们还共同探讨了优化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专业课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策略,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此外,顾晓英教授和余建波教授分别就课程思政的专业课实施以及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和设计做了专题辅导。

此次精研班为高校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有力推动了AI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以此次培训为重要契机,积极吸收借鉴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持续深化“AI+课程思政”融合路径:一方面,立足学科特色,系统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新技术赋能下的教学模式革新;另一方面,聚焦项目申报与建设实效,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培育时代新人的强大动力,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