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资助育青苗,逐梦启新航|语言与传播学院2025年暑假“资助宣传大使”宣讲活动(四)

日期: 2025/08/07


为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2025年暑假,语言与传播学院多位学子深入到家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绘制海报、现场讲解等方式,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政策。下面,快和小编一起来回顾他们的宣讲过程吧!

宣传初心:

我是来自语言与传播学院的许佳慧,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暑假,我有幸以资助宣传大使的身份,参与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中。这段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公平”四字的重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困境中的学子点亮希望的决心。此次家访,我将目光投向了一位高一学生,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他和家人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为他的求学之路卸下顾虑。

走访过程:

一、家访背景与初心

这位高一学生是老师口中“懂事又刻苦”的孩子,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课余时间还会帮家里分担农活,小小的肩膀早已扛起了超越年龄的责任。然而,家庭的变故让生活蒙上了一层灰——父亲因伤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母亲打零工的收入成了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既要维持生计,又要负担孩子的学习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当我从家长口中得知他曾偷偷说“要是考不上免费的大学,就早点打工养家”时,心里一阵酸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知道,国家从未忘记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求学的路上,他不是孤军奋战。

二、宣传历程

出发前,我反复梳理了国家资助政策的细节,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内容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还特意准备了几个相似家庭的受助案例。约定的家访那天,我带着资料走进他家,虽简陋,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坐下后,我先和家长聊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夸赞他的勤奋与懂事,慢慢缓解了初见时的拘谨。随后,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开始细致讲解:

我先介绍了国家助学金,从申请条件到发放标准,一一说明,“这笔钱就像及时雨,能帮家里减轻生活费的压力,让孩子在学校不用为吃穿发愁”;接着提到国家励志奖学金,“这是给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的奖励,不仅能拿钱,更是对努力的肯定,大学里好好学,这就是你的目标”;聊到助学贷款时,我特意强调“不用利息,毕业之后再慢慢还,额度足够覆盖公办学费和住宿费,咱们先把书读上,未来有了能力再回报”。

为了让他们更放心,我分享了邻村一位学姐的故事:她家庭情况和这孩子相似,靠着助学贷款读完大学,如今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时常寄钱回家。“你看,政策就是为了让这样的孩子没有后顾之忧,”我指着案例里的照片,“他这么优秀,将来一定比学姐更出色。”

孩子听到激动处会悄悄抬头看我一眼,眼里闪着光。我保证:“只要符合条件,申请流程简单,绝不会让政策‘悬在空中’。”

三、宣传成效

离开时,孩子突然跑过来,说了句“谢谢,我一定会好好考”。家长对我说“国家政策好,孩子有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少。原来压在他们心头的“学费大山”,终于有了可以翻越的路径;曾经模糊的“大学梦”,也变得清晰可触。

四、总结与展望

这次家访,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堂生动的“民生课”。我看到了国家政策如何像一束光,照进普通家庭的生活;也明白了宣传大使的意义,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信心。当然,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时,对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解释得不够透彻,未来还需要多做功课,让宣传更精准。

往后,我想继续做政策的“传声筒”,带着更多案例、更细的解读,走进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让每一个像他一样的孩子知道,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梦想的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颗种子顺利扎根、发芽——这便是资助宣传最温暖的意义。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