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引航知五星史,“红传”载韵续古村魂|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探寻五星村村史纪实
夏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五星村的土地上,一场关于追溯村落历史、以普通话传扬文化的行动,悄然为这座古村开启了新的“记忆之门”。7月11日,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走进了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西镇五星村六百年的耕读传承,它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在岁月中愈发香醇,等待着更多人揭开它的面纱,聆听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故事。
团队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走进村子,首先开启的耆老访谈,像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他们拜访村中老人,用普通话亲切寒暄,在拉家常般的氛围里,老人们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五星村的地理变迁——从前的河道如何改道,旧屋怎样翻新,农田怎样拓展。录音笔仔细记录下每一段珍贵声音,同步用普通话标注关键词,这些细碎的“时光碎片”,就这样被小心打捞、留存,成为解码五星村历史的密钥。
推广普通话
紧接着的田野记录,让五星村的文化肌理愈发清晰。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紧紧跟随老人的脚步走访村落,那些标志性建筑,或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祠堂,梁枋间的雕花仍藏着往昔故事;或是见证时代变迁的旧晒谷场,曾承载过无数丰收的喜悦,在镜头下被一一定格,它们是五星村历史的“立体档案”;另一路则将目光投向当下,捕捉村里正在进行的文化活动,聚焦村民劳动场景,无论是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老人们手把手教年轻人编织竹器,还是田间地头的耕耘协作,夏日里插秧的忙碌身影,都凸显着“人、物、俗”的共生关系,让村落文化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生活温度。
在村文化活动室,一场热闹的“我家的五星村故事”座谈会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众人围坐在一起,用普通话讲述家族与村子的过往。大家格外注重历史细节,像把“公社时期”规范为“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 - 1983年)”,在规范表述中,传承的基因被悄然激活,年轻的声音让老故事有了新的生命力。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棂,在人们脸上镀上暖融融的光。有人翻出了珍藏的布票和粮票,有人展示着刚收获的有机蔬菜,新旧物件在桌上静静对话,就像这个村庄里,一代代人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同样鲜活的篇章。
此次活动以“访谈—记录—传播”为脉络,普通话成为文化转译的纽带,激活了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让沉睡在岁月里的村史变为可感知、可传播、可参与的现代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生动样本。五星村的六百年,是耕读传承的六百年,从古老的农耕智慧,到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每一段记忆都饱含温度。而如今,这场传承行动,让它不再只是村里老人念叨的往事,更成为年轻人愿意讲述、外界渴望了解的文化宝藏。期待这份记忆,持续在传承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知晓五星村的独特故事,让古村的耕读文脉,在新时代里继续流淌、熠熠生辉。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