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北斗星”昭昭吟赤韵,“红传”熠熠续华章|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赴新余水西镇开展诗歌教学与红色文化传承纪实

日期: 2025/07/30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号召,深入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助力乡村文化教育发展,710日,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深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西镇,开展以“重温红色记忆,普通话颂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与语言教育融合活动。通过旧址溯源、展品叙事、诗歌教学等多元形式,团队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文化振兴,为村民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桥梁。

实践队首站抵达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在青砖灰瓦的百年建筑前,讲解员以标准普通话生动讲述红三军的英雄事迹与历史节点。团队成员认真记录,计划后期制作普通话配音短视频,以新媒体技术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覆盖面。

在文物陈列室,泛黄的照片与文献成为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讲解员层层剖析红色文化内核,队员们通过影像记录,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精神资源,为后续红色文化推广积累素材。本次活动通过“空间沉浸+深度解读+情感共鸣”的立体模式,将红色旧址转化为精神教材,激发村民以红色精神赋能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团队指导老师总结道:“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语言教育则是传承的纽带。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形式,为沙陂村注入兼具历史厚重与时代激情的文化动能。”

 “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计划着用红色故事点亮乡村文旅,用语言传承凝聚发展共识,让沙陂村的青砖灰瓦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成为孕育新希望的摇篮。正如团队始终坚信的,当红色文化的根脉深扎在乡土中,当语言的纽带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这片曾见证英雄壮举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让红色精神真正成为推动乡村蝶变、滋养人心成长的永恒动力。


随后,墨韵渝情实践队怀揣“青春推普行,乡音焕新声”的使命,走进江西省新余市水西镇五星村,在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诗歌教学与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在“北斗星·红传”的精神指引下,队员们用声音传递信仰,以诗歌点亮童心,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课堂。


活动伊始,实践队成员们以互动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随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朗诵《七律·长征》等经典诗歌,通过标准的普通话示范和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在“红色故事会”环节,队员结合五星村的革命历史,讲述当地英雄事迹,将“红船精神”融入乡土记忆。孩子们踊跃参与,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跟读,并在手绘环节中画出心中的“五星”与“红船”,表达对先辈的敬仰。

 “同学们知道我们水西镇在革命时期发生过什么故事吗?”实践队以亲切的乡音开场,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娓娓道来水西镇作为红军重要补给站的历史。“就像诗里写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当年红军叔叔们在我们赣江边也留下过足迹呢!”在解析《七律·长征》时,小郭老师用孩子们能听懂的白话解释:“‘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是说红军战士不怕路途遥远艰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再多的江河高山,在他们眼里都是平常事。”为加深理解,她带领孩子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红军翻越“五岭”、横跨“乌蒙”的动作,教室里顿时充满欢声笑语。

活动尾声,实践队向积极回应课堂的孩子颁发了实践队准备的学习工具,包括铅笔、本子等,村支书感慨:“这些奖品不仅鼓励了孩子,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正如带队老师所说:“当奖励机制遇上红色教育,知识的种子就在孩子们心中扎了根。”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文化的推广,更是一场红色基因的传承。墨韵渝情实践队以普通话为纽带,以诗歌为载体,让五星村的孩子们在乡音乡情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遵循“北斗星·红传”的指引,用青春之声助力乡村振兴,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童心!

推广普通话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