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北斗星”引航寻古艺,“红传”聚力播火薪——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进龙泉湾社区宣讲非遗文化

日期: 2025/07/3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8日,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走进龙泉湾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创新性地融合非遗技艺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通过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让非遗保护理念浸润人心。

一、成果巡礼:用青春视角解码非遗

实践团队以精心制作的PPT为载体,生动展示了三下乡一路以来的调研历程:从走访非遗传承人时整理的口述史,到累计30分钟的传统工艺拍摄素材,再到凝结思考的《社区非遗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每一份成果都承载着队员们对非遗文化的热忱。

在“云参观”环节,队员们以第一视角结合实地影像,带社区居民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其中,麻制品展示尤为吸睛:麻制生活用品区陈列的麻袋、麻绳、麻纸,见证着麻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麻制服装区从传统服饰到现代潮款的演变,诠释着“古韵新说”的时尚表达;麻制工艺品区的麻编花瓶、屏风,则尽显经纬交织中的艺术巧思。观众们在触摸与观察中恍然:“原来这些身边的麻制品,藏着这么深的文化根脉。”

二、童趣互动:气球上绽放非遗之花

为让非遗文化更易被孩童接纳,实践队设计了“气球非遗”创意环节。团队成员将夏布知识点写在彩色便利贴上,并将便利贴粘在气球上分发给小朋友,然后引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以夏布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活动采用“1名指导+3名儿童”的小组模式,确保互动效果。令人惊喜的是,小朋友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不少充满童趣的作品。有的孩子用彩笔在气球上画出苎麻的形态,有的用贴纸拼出织布机的轮廓,稚嫩的想象与非遗元素碰撞出奇妙火花。一位家长笑着说:“原本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没想到孩子玩着玩着就记住了‘夏布’,还追着问‘古人怎么织出比纸还薄的布’。”

三、青春见证:我们的非遗情缘

 “每一根苎麻线,都串联着过去与未来。”队员们分享的三下乡故事,让社区居民读懂非遗背后的温度:寻找夏布原料苎麻种植基地时的曲折经历;记录老艺人织布时,见她布满老茧的手在经纬间穿梭,才懂“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将夏布纹样融入现代设计时,为平衡传统肌理与时尚审美,反复修改了二十多版方案。这些真实的片段展现了当代青年从“走近非遗”到“守护非遗”的心路历程,让社区居民深刻体会到:夏布不仅是一种布料,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正如队员所说:“我们记录的不只是剥麻、织布的步骤,更是一代代手艺人对‘守正创新’的坚守。”

本次宣讲活动实现了文化传播与育人实践的双重成效:社区居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非遗保护自觉,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强化文化传承担当。更重要的是,活动搭建起“高校—社区—传承人”三方联动的桥梁,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当孩子们举着绘有夏布纹样的气球欢呼时,当老人指着麻制品回忆“当年用麻纸写信的日子”时,非遗的种子已在不经意间落地生根。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