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北斗星”推普助振兴,“红传”筑梦乡村行|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推普惠民”实践纪实

日期: 2025/07/14


七月的风携着蝉鸣掠过田野,稻浪便顺着风的轨迹漾起层层金绿相间的涟漪。77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实践队奔赴江西省新余市哲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形式,深入调研当地语言使用情况,助力乡村语言文化建设。实践队怀揣热忱,期待用语言搭建沟通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队的队员们分成几个小组,沿着蜿蜒的村路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询问村民们的普通话需求。大多数村民积极配合,分享了许多宝贵建议。一位系着蓝布围裙的阿姨擦了擦手上的面粉,眼里满是期待:“要是村里能办个普通话班就好啦,不用跑远路,邻里街坊凑在一起学,热热闹闹的也容易记住。”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建议,被队员们仔细记在笔记本上,字里行间都是沉甸甸的信任。尽管少数村民有所顾虑,但队员们真诚的眼神和耐心的解释打动了他们,最终收获了33份填满字迹的问卷。


推广普通话

活动中,队员们特别关注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因为深知:推普不是让方言褪色,而是要让两种语言在乡间的空气里和谐共振。队员们便邀请老人用方言讲故事,年轻人用普通话复述,这种“双语互动”方式既保护了方言文化,又自然融入了普通话练习与教学。“原来普通话和土话不仅能共存,还能互相帮衬!”这种创新方式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推广普通话

随后,在新余市欧里镇哲村的土地上,“三下乡”实践队的青春身影,融入乡村日常。队员们围坐竹筐旁择菜,红衫与鲜绿菜梗相映,在交流里分辨老嫩,传承农作智慧;水井边洗菜,清水涤去泥污,让乡土气息在指尖流淌;案板前切菜,利落刀工将食材规整,为烟火美味奠基。田间俯身采摘,于菜丛中探寻成熟果实,把汗水洒进泥土。这一系列农活,是队员们触摸乡村肌理的方式,在劳作里读懂土地的馈赠,让青春与乡土共情,书写实践育人的鲜活篇章,也让哲村的夏日,因这群年轻人的参与,添了几分朝气与温暖。

青春三下乡



01青春三下乡


青春三下乡

在哲村的农家小院,队员们接力开启“食材变身”之旅。刚从菜园采摘的鲜蔬,经择菜、洗菜的细致处理,此刻在竹匾上迎来“终章”。队员们并肩行动,菜刀起落间,青绿菜段簌簌落下,带着泥土气息的食材,正被队员们雕琢成餐桌上的期待。这一方竹匾,承载的不只是切碎的菜,更是三下乡里,队员们触摸乡土烟火、携手劳作的温暖注脚,让青春在切菜的脆响中,和乡村生活紧紧相融。


青春三下乡

接着,队员们又帮奶奶干家务,在农村奶奶家的小院,阳光暖暖地洒下来。队员们围在院子里,有的拿着竹扫帚,把散落的菜叶、杂物轻轻归拢,扫帚与地面摩擦出沙沙声,像是和小院说着家常。有人拿起抹布,擦拭着老旧的桌椅,灰尘在阳光里飞舞又落下,让家具渐渐露出原本的模样。奶奶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忙活,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偶尔念叨几句“慢点干,别累着”,这平常又温馨的画面,成了三下乡里最动人的片段,满是烟火气与温暖。

青春三下乡

当青春的汗水融进这方小院,墨韵渝情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收获的,是对 “脚踏实地”最深刻的领悟——原来真正的成长,不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而在这沾满泥土的扫帚、盛满青菜的木盆,和老人望向队员们时,那饱含期许的目光里。

推广普通话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