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北斗星”导航探经纬,“红传”聚力承匠心 ——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走进双林镇夏布之乡(二)

日期: 2025/07/14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77日,语音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前往双林镇中国夏布文化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夏布探索之旅。

一.千年夏布:经纬间的文化根脉

1997年,分宜被授予“中国夏布之乡”称号,其夏布以轻薄透气著称。双林镇的夏布织造技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唐代起,分宜夏布便因其“柔软滑润、嫩白匀净、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的特质成为历代贡品。宋时袁州知府刘克庄曾记载“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足见其历史地位。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珍藏的乾隆年间分宜夏布,更印证着这项技艺的千年荣光。时光流转,文明迭代,曾为实用而生的夏布绣,携着千年的古朴与厚重,在双林这片土地深深扎根。当地百姓以勤劳为笔,将这项技艺从遥远的过往延续至今;一代代传承人则在记忆的脉络里不断钻研、突破,用指尖的巧思为夏布绣注入新的生命力。那些针脚间凝结的,是手艺人的汗水与智慧,更让原本素朴的夏布有了鲜活的灵魂。


二.古技新生:活态传承的文化殿堂

踏入游客中心,“经纬世界”艺术装置即刻抓住了我们的目光。麻线与木构建的经纬交织,恰似夏布绣传承脉络,这与我们“经纬承光”实践队的队名遥相呼应——夏布织造里,经纬的每一次交错,既是材料的融合,更是时间与耐心的结晶,如同传承路上,我们以“经纬”为纽带,承接分宜夏布绣的文化之光,于这微观“经纬世界”中,看见日常与自然的联结,丝线承载着家的温暖,也让我们“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更懂以匠心传承分宜夏布绣,编织文化传承的温暖图景。

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夏布刺绣人文艺术馆,触摸到“活态传承”的脉搏:当指尖掠过刮麻刀的历史锈迹,农耕记忆在粗粝纹路中苏醒;当掌心摩挲从苎麻纤维到夏布的柔韧蜕变,千年技艺于经纬叠压间吐纳呼吸;当目光凝视服饰折扇与茶席的现代叙事,文明对话正借针线穿梭无声流淌——这里,每一件器物都是时光的译者,将“家家种苎麻,户户织夏布”的基因密码,译作当代生活的诗意注脚。


三、光影叙事:夏布庄里的守艺微光

人文艺术馆核心场景“夏布庄”,古雅的中式建筑风格扑面而来,青瓦、木架与陈列的多彩夏布相互映衬,这里成为“经纬承光”实践队文化短片的拍摄现场。

镜头里,实践队员身着队服围站在“夏布庄”柜台旁,有的专注端详夏布纹理,有的试着摆弄茶具,将现代青春气息与传统夏布空间交融成画。我们聚焦夏布庄在现代化浪潮下的坚守:当城市节奏越来越快,夏布庄虽面临生意不景气的困境,但老祖宗留下的纺、织、染手艺,始终是刻在分宜人骨血里的文化基因。那些在木架间穿梭的苎麻丝缕,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夏布透气耐磨的实用价值,更是快消时代难能可贵的“慢”宝藏。

一缕苎麻丝,织就千年华夏衣冠;

一针夏布绣,刺出乡村振兴画卷。

双林夏布文化村以一根苎麻为梭,织就乡村振兴的经纬蓝图——从田间青翠的苎麻种植,到织机铿锵的夏布成匹;从绣针飞舞的文创新生,到文旅融合的体验升华,这条“种植→织造→刺绣→文旅”的产业链,正将千年非遗基因转化为驱动三产融合的蓬勃引擎。

当“经纬承光”实践队员驻足于苎麻清芬之中,指尖抚过经纬交错的布面,华夏文明的肌理豁然显现:

那纵横的纤维承托的何止织物?更是民族智慧绵延千年的光谱;

那穿刺的银针破开的何止布面?更是文化传承亟待突破的茧壳。

以青春为梭,以初心为线”,我们向千年光阴立下誓言——继续编织这束穿越时空的荣光,让文明的经纬永不褪色。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