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引航助村务,“红传”伴行促民生|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惠农躬耕”实践纪实
“土地是无声的见证者,每一寸田埂都藏着岁月的故事。”7月8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带着青春热忱,踏入哲村的田野间,开启与土地、与老人相伴的“农活实践”之行,用汗水浸润泥土,在帮衬老人家的劳作里,聆听耕耘的往昔,续写乡村的温情篇章。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稻叶尖上,队员们已踩着田埂上的软泥往村里走。远远就看见张奶奶蹲在菜畦边摘菜,竹篮里已经堆了半筐带着泥土的空心菜。她抬头看见我们,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手里的活儿也停了:“学校里来的娃娃们,咋真的来帮俺干活哟?”话音刚落,晨风吹过稻田,沙沙的声响里,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已经挽起了袖子——这个夏天,要让汗水混着泥土的气息,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张奶奶看着我们忙活的样子,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从竹篮里摸出几个还带着晨露的番茄,塞到我们手里和采菜的篮子里:“娃娃们,干活渴了就吃,俺这菜畦里的果子,可比城里超市的甜!”
推广普通话
在新余市欧里镇哲村的土地上,“三下乡”实践队的青春身影,融入乡村日常。队员们围坐竹筐旁择菜,红衫与鲜绿菜梗相映,在交流里分辨老嫩,传承农作智慧;水井边洗菜,清水涤去泥污,让乡土气息在指尖流淌;案板前切菜,利落刀工将食材规整,为烟火美味奠基。田间俯身采摘,于菜丛中探寻成熟果实,把汗水洒进泥土。这一系列农活,是队员们触摸乡村肌理的方式,在劳作里读懂土地的馈赠,让青春与乡土共情,书写实践育人的鲜活篇章,也让哲村的夏日,因这群年轻人的参与,添了几分朝气与温暖。
推广普通话
在哲村的农家小院,队员们接力开启“食材变身”之旅。刚从菜园采摘的鲜蔬,经择菜、洗菜的细致处理,此刻在竹匾上迎来“终章”。队员们并肩行动,菜刀起落间,青绿的菜段簌簌落下,带着泥土气息的食材,正被队员们雕琢成餐桌上的期待。这一方竹匾,承载的不只是切碎的菜,更是三下乡里,队员们触摸乡土烟火、携手劳作的温暖注脚,让青春在切菜的脆响中,和乡村生活紧紧相融。
干完活后,队员们与奶奶围坐在一起聊天,奶奶说起年轻时种地的光景,“那时候全村人齐上阵,抢收抢种,田埂上都是笑声和号子声……”队员们听着,仿佛看见岁月里这片土地上,一辈辈人用汗水浇灌生活的模样。
青春三下乡
接着,队员们又帮奶奶干家务,在农村奶奶家的小院,阳光暖暖地洒下来。队员们围在院子里,有的拿着竹扫帚,把散落的菜叶、杂物轻轻归拢,扫帚与地面摩擦出沙沙声,像是和小院说着家常。有的蹲在木盆旁,搓洗奶奶刚从菜园摘回的蔬菜,清水里泛起细碎的泡沫,将菜上的泥渍慢慢带走。还有人拿起抹布,擦拭着老旧的桌椅,灰尘在阳光里飞舞又落下,让家具渐渐露出原本的模样。奶奶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忙活,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偶尔念叨几句“慢点干,别累着”,这平常又温馨的画面,成了三下乡里最动人的片段,满是烟火气与温暖。
青春三下乡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这次哲村之行,让“墨韵渝情”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不是消除乡音,而是为村民打开更广阔的世界;防诈骗意识与学习意愿的碰撞,恰恰印证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必要性。当留守儿童用普通话读出第一篇课文,当老人鼓起勇气说出“谢谢”时,所有汗水都化作了星光。团队将带着这份乡土馈赠继续前行,让青春在推普路上绽放绚丽之花,以语言之力赓续“红船精神”,点亮更多乡村的星河。
推广普通话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