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导航探经纬,“红传”聚力承匠心 ——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走进双林镇夏布之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践行“北斗星•红传”党建品牌的核心理念,扎实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7月7日,语音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赴分宜县双林镇,围绕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夏布制作技艺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通过走访农户、实地实践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夏布文化的独特魅力,体悟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匠心传承。
一、走访农户送温暖,倾听非遗传承故事
实践队首站来到当地一户世代从事夏布制作的农户家中。走访伊始,队员们为农户送上了牛奶、面包等慰问品,以实际行动表达对非遗传承人的敬意与关怀。
在亲切的交流中,队员们围绕双林镇夏布绣的特色、夏布制作的核心技艺及产业发展现状等问题,与农户展开深入探讨。
当被问及双林镇夏布绣与其他地区产品的差异与优势时,农户结合自身数十年的从业经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其中的精髓:“咱双林夏布之所以受认可,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质地扎实,用本地苎麻织成的布比别处的更牢固,耐磨损、抗拉伸,无论是做绣品还是日常使用,都经得住时间考验;二是色泽稳定,采用传统工艺晾晒、染色,成品颜色均匀一致,几乎无色差,特别适合批量制作的绣品或服饰,能保证整体风格的统一性。”
谈及夏布制作的核心技巧,农户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这门手艺没有捷径,全靠‘手脚协调’的硬功夫。织布时,脚要精准控制踏板以调节经线开合,手要平稳抛接梭子以带动纬线穿梭,速度、力度都得拿捏到位,一步跟不上就可能断线错纹。刚开始学的时候,手‘打架’是常事,得练上几年,才能让它们像‘老伙计’一样默契配合,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笨办法’,也是最管用的办法。”
关于夏布的年产量与制作流程,农户介绍道:“现在双林夏布一年下来能产几万匹。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出厂,要经过剥麻、绩纱、织布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更重要的是,咱们的夏布讲究‘按需定制’,种类丰富得很——客户要厚实粗布做墙面装饰,咱就织出透气古朴的;要细腻细布做服装,就纺出亲肤环保的;要绣花‘基底布’,就调出纤维疏密适中、能锁牢针脚的。咱就是想让老手艺跟上时代,不被淘汰。”
二、实践悟匠心,初尝苎麻处理工艺
采访结束后,在农户的热情带领下,队员们走进当地的苎麻种植基地。田间地头,成片苎麻郁郁葱葱,修长的茎秆上覆盖着层层绿叶,微风拂过,露出茎秆间泛着自然光泽的韧皮纤维——这正是夏布制作的核心原料。
在农户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纷纷上手实践。看似简单的剥麻、刮皮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力道太轻,杂质难以去除;力道过重,又会损伤纤维;晾晒时角度不对,还可能导致纤维干湿不均。一番尝试后,队员们虽已汗流浃背,却深刻体会到“从麻到布”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手艺人的辛劳与智慧。正如队员们所说:“亲手实践后才明白,每一寸夏布都不是简单的‘布料’,而是无数次打磨、无数次协调的成果,这背后藏着祖辈代代相传的坚守。”
三、传承非遗担使命,青春力量助发展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经纬承光”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双林镇夏布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更在与农户的近距离交流中,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表示,作为语音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未来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新媒体传播、纪录片拍摄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双林夏布,助力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下一步,“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详实的实践报告,并计划通过线上展览、校园宣讲等形式,持续推广夏布文化,以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