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启途循天工,“红传”承薪续非遗——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探寻分宜麻博物馆夏布非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7月8日上午,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怀揣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热爱,走进分宜麻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天工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奇妙之旅。以“北斗”为信仰之灯,以“红传”为传承之翼,在麻纺文化的长河中溯流而上,让青春与千年非遗撞出耀眼火花。
一、万年衣祖:经纬交织的文明密码
走进分宜麻博物馆,仿佛踏入《天工开物》的立体画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万世衣祖”展厅中,团队成员沿着麻纺历史脉络徐徐探寻:从夏商周时期“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的初兴,到明清时期“轻如蝉翼、薄如宣纸”的鼎盛,每一步都见证着古人“天工开物”的智慧结晶。锈迹斑斑的纺轮、古朴的织布机,无声诉说着先民们利用苎麻织就生活的巧思。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了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麻纺工序——从“绩麻成缕”的精细分拣,到“上机织布”的繁复交织,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团队成员们纷纷感叹:“原来非遗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与工艺中,默默传承着古人的‘工匠精神’。”
二、麻艺传承:从传统工艺到生活美学
在麻博物馆的非遗体验区与文创展厅,团队成员们惊喜地发现,夏布早已突破单一的传统框架,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与艺术领域。夏布茶席、手帕、扇子等日用品,凭借天然质朴的质感成为现代家居的温馨点缀;用夏布制作的国潮服饰,在保留传统经纬纹理的同时融入时尚剪裁,让古韵与新潮完美碰撞。
展厅内所展示的夏布刺绣、夏布书画等作品更是令人驻足。艺术家们以夏布为纸,或绣出山水花鸟的灵动,或挥毫泼墨写下隽永文字,将传统书画艺术与夏布的天然肌理巧妙融合。麻纺经过千年的民间传承、经略发扬,正以自信而完整的文化姿态,悄然织进了新时代的生活图景。
三、麻乡新歌:非遗传承的破圈之路
在新时代浪潮下,分宜夏布非遗文化正以创新姿态焕发蓬勃活力。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如今,我们通过‘非遗+研学’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借助‘非遗+电商’让夏布产品走进更多家庭,用多元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同时用科技赋能非遗,让非遗“破圈”加速——麻博馆利用3D全息投影技术,生动还原古代夏布制作的完整场景,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千年织造艺术之美。团队成员在观看后惊叹:“仿佛瞬间穿越到古代工坊,科技让文字记载的工艺变得触手可及!”
千年麻缕织就文明经纬,时代浪潮激荡传承新篇。此次分宜麻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信仰与使命的淬炼。“北斗”为引,指引我们探寻天工奥秘;“红传”为炬,照亮非遗薪火永续的征程。未来,“经纬承光”实践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为笔、以信仰为墨,在“红心向党·传韵致远”的理念指引下,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夏布文化的璀璨光芒穿越时空,照彻今古,续写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壮丽篇章。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