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推普惠民添活力,智联民生聚动能|“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纪实(五)

日期: 2025/07/14


为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普通话与乡村实用技能、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走进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通过“理论浸润+实践赋能+民生服务”的多维模式,让普通话成为连接知识、技能与民生需求的纽带,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踏访文化地标,以普通话传薪火

上午,实践队先后走进罗坊会议纪念馆、兴国调查陈列馆与傅抱石艺术馆,将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入地方文化探访过程,让红色记忆与艺术魅力在规范语言的承载下更鲜活地流转传播。

走进罗坊会议纪念馆,馆内的历史资料与实物展品系统展现了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队员们以普通话为载体,认真研读史料、相互交流感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扎根群众、务实探索的精神内涵,纷纷表示要以规范语言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传播力。

来到兴国调查陈列馆,实践队队员们围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核心思想,用普通话细致观看并解读陈列内容,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开展交流讨论,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与当下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以语言为桥,让务实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焕发智慧活力,进一步明确了以规范语言服务基层、惠及民生的实践方向。


推广普通话

最后,走进傅抱石艺术馆,队员们通过普通话介绍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与文化贡献,将书画艺术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让群众在艺术熏陶中感受文化魅力,推动地方文化资源借助规范语言传播,更高效地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土文化传承赋予智慧动能。


聚焦“一老一小”,以服务暖民心

下午,实践队来到罗坊镇彭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老一小”幸福院,紧扣“推普+智惠民生”主题,针对老年人群体与少年儿童群体开展“一老一小”专项活动,重点进行防诈骗安全知识宣传,让普通话成为精准传递惠民信息的智慧工具。

活动中,队员们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常见诈骗手段与防范技巧,向老年人耐心答疑;同时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防骗知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规范的语言让专业的防骗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既提升了“一老一小”群体的安全防范能力,也让普通话在贴近生活的服务中成为连接智慧服务与民生需求的“暖心桥”,让惠民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此次实践活动,以“推普+智惠民生”的创新模式,成功地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现了“传文化、强技能、惠民生”的多重价值。一方面,实践队将普通话融入到红色文化与地方艺术的传播中,用规范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解读艺术展品,让红色基因与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实践队针对乡村“一老一小”群体,开展防诈骗知识宣传等实用服务,用普通话将专业的防骗知识转化为村民易懂的语言,切实解决了乡村群众的实际需求,提升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这种“推普+”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彰显了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推动了文明和谐乡村环境的构建,让推普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