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故事承乡愁 天工新韵续文脉|“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纪实(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相关要求,切实提升基层群众普通话应用水平。2025年7月8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来到了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以“推普+”多元形式推动普通话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墨香润心,言通邻里:搭建阅读推普桥梁
清晨的图书馆静谧清幽,书架上的书籍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实践队的第一站便从这里开始——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为读者们准备了一场“普通话读书角”活动。
志愿者们带着精心挑选的儿童绘本,利用智能数字电子屏,用普通话为小朋友们朗读故事,遇到生僻字时便放慢语速,结合拼音耐心地讲解。一位带着孙女来借书的阿姨笑着说:“平时在家带娃说方言多,孩子上学后总有些发音不准,你们这样一读,孩子跟着学,比课本上的例子生动多啦!”
除了现场推普,实践队队员们还协助图书馆整理了一批“普通话学习书单”,从《普通话发音入门》到《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整齐码放在入口处的推荐展架上,方便读者按需取阅。角落里的“推普留言板”很快贴满了便签:“希望多些类似于这样的普通话讲故事活动”“想学好普通话,和外地朋友一起聊天……”字里行间,是读者们对学习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期待。
天工传声,语通古今:架起古籍活化新桥梁
紧接着,实践队队员们又走入博物馆——天工开物文献室,开始推普视频拍摄。《天工开物》这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典籍,其作者宋应星的故乡恰恰就是分宜——这份深厚的乡土渊源,使得镜头中的推普行动与乡土文化在此交融,衍生出独特的意蕴。
拍摄现场,实践队队员们与研究人员默契协作,特意选取《天工开物》中“乃粒”“粹精”等记载传统农业、手工业智慧的篇章作为素材。镜头前,工作人员用标准普通话逐句诵读古文原文,再细致讲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另一侧的古籍复刻本被镜头清晰捕捉,古朴的文字与现代的语音解说在画面中相互呼应,让观众既能透过屏幕感受古文的韵律之美,又能借助普通话读懂古人的智慧结晶。
“你看这句‘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用普通话说出来多有味道,配上讲解,连孩子们都能明白,这说的是稻谷和麦子的外壳!”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赞叹道。镜头里还展示了精心制作的“术语对照表”像“甑”(zèng)、“碓”(duì)这些古籍里的生僻字,都一一标注了拼音和普通话解释,镜头缓缓扫过这些注解,仿佛在为古老典籍与现代观众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让这本古籍在推普视频里变得鲜活可感。
AI数字人助推普,围屋传文脉:推动当地文化创意宣传
实践队队员们又前往尚睦村邓家围屋,开展以“AI+推普”为主题的视频拍摄工作。此次拍摄以围屋建筑特色、客家民俗文化为背景,以“数字人+文旅+推普”的形式,将文旅文化创意传播,既可以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又可以推动当地的推普工作。
视频设计“AI导游介绍”“围屋视频详细介绍”“围屋知识普通话问答”等场景,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增加游客的记忆点,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实时对照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生动展现普通话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实践队队员余妍妍为原型的数字人“小余”,将在讲解视频中为大众系统地讲解推荐邓家围屋的特色资源和民族风采,带领大众沉浸式欣赏尚睦美景、品邓家围屋、了解客家文化。
“AI数字人+推普”的形式也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小余”能够化身为全天候在线的“文化向导”,以生动鲜活的形象穿梭于古城街巷、围屋群落之间——用标准普通话细致讲解建筑肌理里的历史密码,用方言演绎民俗故事中的烟火气息。当游客举起手机,数字人便从屏幕中“走出”,与斑驳的砖墙、古旧的雕窗同框互动,让静态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活”起来。这种科技与文旅的融合,既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便捷触摸地域文化脉络,也以年轻化的表达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为当地文旅增添了一抹灵动的科技亮色。
从图书馆的书页间,到博物馆的文物旁,再到围屋的天井里,今天的推普之行,更像是一场“语言的串门”——我们带着标准的普通话走进乡亲们的生活,也带着他们的方言故事、文化记忆走出来。推普不是让方言消失,而是搭建一座桥,让乡音里的智慧被听见,让更多人通过顺畅的沟通,爱上分宜的书韵、历史与烟火气。
而这场在邓家围屋拍摄的AI推普视频,终将成为一根线,把围屋的青砖、乡亲的笑声、普通话的温暖,一并传到更远的地方。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推普+”模式,让青春的脚步扎根乡土,让文化的种子随语言传播,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