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路牵迁徙史,“红传”情续民族魂|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探寻追溯少数民族迁徙史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7月5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满怀热情,来到新余市姚圩镇红山村开启新的实践之旅,探索语言背后的历史记忆、感受一段跨越地域的文化传承和新生。
2025年7月5日,村书记王文芳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同走进新余市的少数民族村——红山村。据王书记介绍,全村仅60余户、百余人,其中大部分青壮年在外务工谋生,而留在村中的老人,是这段迁徙历史的“活档案”在村书记家中,王书记的老父亲身着仡佬族传统服饰,缓缓讲述起红山村的“迁徙往事”。上世纪末,为摆脱原居住地交通闭塞、经济贫困的困境,散居于贵州及新余周边县市的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在政府帮扶下聚迁至红山村。初来乍到时,村民租住旧民房,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肩扛稻米跋涉山路售卖、蔬果烂于田间的窘境曾是常态。“那时连田里种的棉花都不识得,看着别人亩产增收,心里急啊!”老人质朴的话语中,透出初迁时的迷茫与艰辛。
转折始于镇村两级的倾力帮扶。砖瓦新房取代旧屋,电网改造点亮山村,耕地分配与棉花种植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生计技能。水泥公路贯通村庄,抗旱电排站与水库相继建成,彻底扭转了“困守山沟”的命运。如今,红山村基础设施齐全,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村民安居乐业,但为追求更好生活,多数年轻人仍选择外出务工,将民族文化与奋斗精神带向远方。
随后,在村民的热心指引下,实践队来到了一位苗族奶奶的家中。奶奶坐在小院里的小椅上,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眼神却依然明亮而温和。当志愿者们说明来意后,奶奶热情地招呼,开始了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讲述。奶奶说,她的家族原本生活在贵州,在遥远的过去,贵州虽然山清水秀,但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却不断增长。一家人常常为了几亩薄田而辛勤劳作,却依然难以满足生活的需求。就在大家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听闻江西这边地广人稀,有许多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垦。于是,家族的长辈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带领族人踏上迁徙之路,去寻找新的希望。
“那时候路可远啦,全是山路,弯弯绕绕的,走也走不完。”奶奶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旅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感慨,经过漫长的跋涉,一家人终于来到了江西,并在姚圩镇红山村安了家。当队员们问到来到江西后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时,奶奶忍不住笑了起来:“就是太热啦,我们贵州那边可没这么热。夏天的时候,热得人晚上都睡不着觉。不过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奶奶还告诉志愿者们,虽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她们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每到重要的节日,她们还是会穿上漂亮的苗族服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最后,跟着王书记的指引,队员们来到一位彝族奶奶家中,用亲切的笑容和热情的态度,以拉家常的轻松方式,围坐在彝族奶奶身旁,开启了接下来的采访。在聊天过程中志愿者们了解到,32年前,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彝族同胞们因江西广袤的田地资源,迁徙至此发展生产。如今,岁月流转,彝族同胞们不仅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更是与当地生活深度融合,如今已非常适应普通话交流。彝族奶奶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用带着独特韵味的普通话,向队员们娓娓道来这些年的生活变迁。奶奶轻轻抚着衣角,回忆起刚到这里时的情景:“那时候,我们说话别人听不懂,别人说话我们也懵懵懂懂,买东西都困难。”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感慨,随即又笑着说,“后来,大家互相学习,慢慢地,我就能用普通话和邻居们唠家常、借东西啦!现在去镇上赶集,和商贩讨价还价,都不成问题咯!”
当被问及彝族语时,她略带怅然:“早就生疏了,现在都说普通话,家里的小娃娃更是不会说了。”那些曾经在山间流淌的乡音,正随着当地的生活逐渐淡去。她说起刚搬迁时,一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省吃俭用的日子;再到如今,生活慢慢有了起色,笑容也愈发舒展。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份坚韧与蜕变,那些苦涩与甘甜交织的时光,都是时代馈赠的珍贵礼物。
这场没有距离感的聊天,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融。彝族奶奶讲述着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志愿者们则分享着当下流行的文化、科技知识。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民族之间的文化在碰撞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对于队员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对于彝族奶奶而言,与年轻人的交流,也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普通话水平。这更是普通话推广的生动实践,它以最接地气、最温暖人心的方式,展现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了跨越民族、连接心灵的桥梁。
在与老人们的对话里,“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替代乡音,而是让民族文化多一条走向世界的路。每一种方言都是文化的根,而普通话则是承载根脉的江河,让民族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这场三下乡的实践,既是一次语言的推广,更是一场跨越代际、民族的文化对话——我们从老人们身上汲取智慧,老人们因我们的倾听焕发活力,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文化共荣的时代新篇。 语言相通,方能心意相连;文化交融,才可生生不息。愿普通话与民族语言携手同行,让每一份独特的声音,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动人的乐章!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