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北斗”线牵双语共,“红传”筑基千言同|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探寻双语共存道路纪实

日期: 2025/07/12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语言互通,以青年力量服务乡村发展,202576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墨韵渝情”社会实践队在“北斗星·红传”的党建品牌引领下,赴江西省新余市姚圩镇红山村以“红心向党·传韵致远”为核心理念,探索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共存的实践道路,让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服务真正扎根基层、浸润人心。

在红山村村委办公室,村书记王文芳的父亲以质朴的语言,向大学生志愿者讲述了这个仡佬族村落在民族特色传承中的独特实践。作为新余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红山村虽仅有60余户、百余人口,却保留着深厚的仡佬族文化印记。王书记指着墙上的传统服饰照片介绍,仡佬族服饰以靛蓝为底,绣有象征丰收的稻穗纹与祈福的云纹,每逢“祭山节”“尝新节”,村民仍身着盛装,跳起传承百年的“踩堂舞”,用芦笙与鼓声传递对自然的敬畏。此外,村中妇女擅长手工编织的竹篾器具精细耐用,曾是当地山民贸易的“招牌”。

推广普通话

随后,深入村庄,我们的脚步停驻在了一位苗族奶奶家门前。这位苗族奶奶正坐在自家小院里,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我们围坐在奶奶身旁,开始了这场充满意义的对话。当我们小心翼翼地问起她是否还会说苗语时,奶奶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惆怅,她轻轻摇了摇头说:“唉,已经不太会咯。”奶奶缓缓道来。在过去,虽然父母也常说普通话,但苗语毕竟是本族的语言,在家庭和族群内部交流时还是会频繁使用。然而,自从搬来江西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她与周围的汉族邻居朝夕相处,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时间一天天过去,她不仅能听得懂江西话,甚至在日常交流中也能说上几句。可与此同时,对本族方言苗语的记忆却像指缝间的沙,慢慢流逝,如今很多词汇都已经想不起来了。

推广普通话

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们不禁好奇地追问:“那您觉得推广普通话重要吗?”奶奶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坚定地说:“我觉得挺重要的哟!我刚搬来这儿的时候,就因为语言不通,吃了不少苦头嘞。去集市上买东西,跟人家交流,人家说的话我听不懂,我想说的,人家也听不明白,急得我直跺脚。”奶奶回忆起那段因为语言障碍而举步维艰的日子,脸上满是感慨。“后来啊,大家都开始说普通话,这交流就顺畅多了。不管是去办事,还是跟邻居聊天,都没有了以前的障碍,心里也踏实多了。”奶奶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普通话在促进交流、消除隔阂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广普通话

脚步前进,我们推开一扇小木门,来到一位彝族奶奶家中。她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银针上下翻飞,正专注地绣着一件精美的球形手工,细密的针脚里,藏着日常的点滴。奶奶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志愿者们却对奶奶手中的手工颇感兴趣,在奶奶的教导下,队员们学着奶奶的样子,一针一线地动起手来。


学习手工时,队员们与奶奶聊起彝族歌曲,奶奶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那时候啊,漫山遍野都是歌声,阿哥阿妹你唱我和,可热闹啦!”奶奶沉浸在回忆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我们缠着奶奶,非要她用彝族语唱几句山歌。起初奶奶还有些不好意思,在我们的再三央求下,她清了清嗓子,轻轻哼唱起来。古老的曲调从她口中流淌而出,带着大凉山的气息,带着彝族人民的情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一曲唱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学唱。奶奶耐心地一句一句教我们,从发音到声调,从节奏到情感,都细致入微地讲解。我们学得磕磕巴巴,时不时还闹出笑话,奶奶却始终笑着鼓励我们。在这一来一往的教与学中,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

推广普通话

方言是民族的根,普通话是连接世界的桥。在此次实践中,我们从彝族、苗族、仡佬族村民布满老茧的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在悠扬的彝族歌声里触摸文化的温度,更在他们用普通话讲述生活变迁的言语中,读懂语言交融的力量。推广普通话,不是替代乡音,而是让民族文化的星辰,能沿着这道桥梁,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闪耀。这场双向奔赴的交流,让我们看见:当语言与记忆共鸣,当民族特色与文化共性交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画卷正愈发绚丽多彩。未来,愿我们继续以语言为纽带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听见,让每一份传承都生生不息。

推广普通话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