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忆峥嵘岁月 巾帼精神映时代新篇|“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纪实(三)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语言文字工作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2025年7月7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走进江西省新余市珠珊镇沙头村,开展“推普 + 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活动通过红色文化研学、普通话推广、安全教育普及等多元形式,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民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与实践活力。
校地联动共话实践 领导关怀凝聚动力
当日,江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魏建克一行来到珠珊镇横板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亲切看望并慰问推普实践队的青年师生,与队员们深入交流,详细询问实践活动开展情况、队员生活保障及遇到的实际困难。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于永清,校团委主任桂盈盈,语言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谢丽丽、团总支书记胡金梅陪同调研。校领导的亲切关怀让队员们深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扎实开展实践服务的信心。
随后,魏建克与横板桥村党委书记黄志军共同为实践队师生组织召开实践工作座谈会。会上,魏建克对实践队创新采用“情景教学+文化体验”的特色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推普工作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既要通过规范语言文字打通信息沟通壁垒,也要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活动内涵,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促进乡村交流的“通用语”。同时,他指出实践活动需在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拓展服务覆盖范围等方面持续优化,切实提升活动的实效性与影响力。实践队负责人孔雨菲表示,“通过此次座谈会,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推普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将认真梳理,吸收建议,在后续活动中注重贴近乡土实际,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追寻巾帼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座谈会结束后,在校地领导的共同陪同下,实践队来到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在这里,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深刻感受到巾帼英雄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旧址内的陈列展品、历史照片和生动讲解,让队员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实践队采访了当地老党员。老党员表示,普通话的推广对当地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红色故事,还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革命精神。老党员们对实践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队员们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关爱儿童成长,筑牢安全防线
活动最后,实践队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在沙头村开展以“阅读伴成长”和“防溺水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趣味阅读、互动游戏、安全知识讲解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在阅读成长环节,实践队成员带领孩子们朗诵古诗《咏柳》,通过“看图识词”等趣味游戏,帮助孩子们在互动中提升普通话听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在安全教育环节,结合夏季防溺水重点工作,实践队通过动画演示、情景模拟、知识抢答等形式,系统讲解了防溺水“六不准”、应急自救方法等安全知识,帮助孩子们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本次“推普+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既推动了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应用,又通过红色文化浸润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更以精准服务回应了乡村儿童的成长需求。活动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也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探索了“语言推广+文化传承+民生服务”的融合路径。下一步,实践队将持续总结经验,深化校地协同,让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桥梁,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心得体会
在魏书记和横板桥村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我深入了解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踏入旧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屏幕里播放着的一段段滚烫的历史,先辈们青春的面庞闪烁着信仰的光芒,她们以柔弱的身躯扛起救亡图存的重担,在烽火中书写巾帼担当。通过横板桥村党委书记的讲解,那些奔走相告、勇于奉献的场景,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热血涌动的真实过往。凝视旧址里的旧照,我仿佛触摸到先辈们的勇气与坚韧,深知如今的和平与平等,是她们披荆斩棘换来的。一趟红色之旅,是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这份力量,将先辈的担当精神融入日常,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让青春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奋斗中,绽放出与她们同样炽热的光芒。
实践队陶清婷
7月7日,参观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恰逢校领导来访指导推普工作,为此次实践增添了特殊意义,内心充满震撼与敬意。在横板桥村党委书记的讲解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对话,倾听“铿锵玫瑰”的故事。时代更迭,她们的责任与担当却始终不变。旧址里的旧物,无声诉说着她们的坚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平凡中的执着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传承这份勇气与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负先辈热血。
实践队曾莉娟
跟随推普实践队走进乡村,我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远不止于语言本身。参观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仿佛触摸到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女性先辈们为理想奔走的热忱。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扛起时代责任,用勇气与坚韧书写了女性觉醒的篇章。这种冲破桎梏、追求光明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以担当续写时代新篇。在走访调查普通话使用情况时,我了解到村里一些老人因不会说普通话而难以与外界沟通,只能无奈放弃交流。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推广普通话的信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讲普通话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村里的老人而言,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和年龄增长,他们只能望而却步。我忽然明白,推普不仅是沟通工具的普及,更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次经历让我懂得,语言不仅是桥梁,更是一种力量。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这份收获,将成为我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实践队曾友欣
站在沙头村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前,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八十多年前的历史回响。斑驳的墙面上,“妇女救亡”的标语依稀可见;玻璃柜中,陈旧的缝纫机和泛黄的募捐账簿,静静诉说着那群女性的故事。她们曾是母亲、妻子、女儿,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放下针线,拿起传单;走出厨房,奔向战场。她们缝制棉衣、救护伤员、创办夜校,以柔韧的肩膀扛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没有豪言壮语,却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再看,这方小院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的力量与平凡者的伟大。那份“以弱肩担大义”的精神,至今仍提醒我们:家国情怀并非只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中,更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挺身而出的瞬间。
实践队余妍妍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