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精神传薪火 非遗瑰宝焕新颜|“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纪实(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相关要求,以语言为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6日,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来到了江西省新余市珠珊镇昌坊村,体验了一场“推普”与“非遗”的奇妙邂逅。
红纸寄意,语连乡村:铺就非遗传播新路
首先,实践队队员们受邀走进中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昌新保老师的工作室,聆听他与剪纸艺术相守半世纪的故事。只见昌老师指尖翻飞间,一张张红纸便化作栩栩如生的“乡村振兴”“党徽映初心”等主题作品,让队员们惊叹不已。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如红色故事的生动注脚,承载着厚重文化。
昌老师从最基础的折纸技巧入手,耐心细致地教学,指导实践队队员们剪出各式简单的纹样。剪刀在红纸上游走间,原本平平无奇的红纸渐渐幻化成灵动鲜活的图案。队员们在亲手实践中,真切触摸到非遗技艺的精巧与温度。
推广普通话
交流中,昌老师用朴实的普通话,将家族守护剪纸技艺的历程娓娓道来,从先辈坚守传承的初心,到自己为让剪纸艺术被更多人知晓而四处奔走的故事,句句真挚动人,他感慨道:“剪纸是乡土的语言,而普通话是时代的声音,两者相融,才能让传统走得更远。”
这不仅是一场的技艺传授,更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接力——正如我院“北斗星·红传”党建品牌所倡导的,以执着坚守诠释对文化根脉的赤诚热爱。这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深情铭记,更是当代青年理应扛起的时代担当。
问卷访民意,推普入乡心:架起沟通连心桥
推广普通话
实践队沿着“福牛雕像—文化广场—昌氏宗祠—夏布坊—榨油坊—昌坊古镇”的路线,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在文化广场,队员们与休憩的村民闲话家常,用普通话聊日常,了解他们语言习惯;在昌氏宗祠,听老人们细数家族过往,普通话成为跨代沟通的顺畅纽带,让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清晰流转。
发放问卷时,队员们耐心倾听村民对普通话的心声:有人坦言“方便和外地人做生意”,有人感慨“能借着普通话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每一份问卷的填写、每一次倾心的对话,都在悄然搭建起普通话与乡土生活的桥梁。这既呼应了“北斗·红传”党建品牌促进文化传播的宗旨,更让推普工作真正扎根乡土,成为联结文化血脉、凝聚人心力量的坚实纽带。
夏布传情,乡音共语:探寻推普非遗新篇章
紧接着,队员们又步入古朴的夏布坊,粗粝却坚韧的夏布在阳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夏布传承人昌水莲老师正端坐在织机前,专注地穿梭引线。
“夏布要经过绩纱、织布等几十道工序,每一根线都得沉下心来做。”她一边演示着织布的手法,一边娓娓讲述夏布与红色历史的深厚渊源:抗战时期,当地百姓曾用这朴素的布料赶制军服、包裹伤员,经纬交织间,织满了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望着细密的麻线在织机上慢慢铺展成型,队员们无不被这穿越时光的传统工艺所震撼,更读懂了手艺里藏着的坚守与担当。
在体验环节,队员们尽管手法生疏,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格外地认真。“得让更多人知道夏布的好,懂它的价值。”昌老师朴实的话语,让大家心头沉甸甸的,深深体会到传承二字的分量。指尖轻抚过夏布的纹理,那粗糙却温润的质感里,仿佛能触摸到时光沉淀的厚重。
“现在愿意学这手艺的年轻人少喽,但只要有人肯学,我就乐意教,倾囊相授。”昌老师的话里带着几分感慨,更多的却是笃定。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传统技艺的传承,正需要像昌水莲老师这样执着守望的匠人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焕发新生机。
从剪纸艺术的巧夺天工到夏布工艺的经纬传承,从问卷调查的细致走访到推普实践的深入交流,“语润乡土,普声同行”实践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我院党建品牌“北斗星·红传”的深刻内涵。队员们由衷感慨:“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明白,乡村振兴既需要文化传承的根脉,也离不开语言沟通的桥梁。”
与昌新保老师围坐交流,在红纸翻飞间体悟非遗传承的温度;向昌水莲老师虚心请教,于夏布经纬中品味匠人坚守的力量;走村入户开展调研,在与村民的贴心对话里探寻推普落地的路径。而推普之路上,正是这些鲜活的非遗元素,为语言传播注入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色,让每一句乡音里都藏着文明的密码。
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推普+”模式,让青春的脚步扎根乡土,让文化的种子随语言传播,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