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引航探非遗,“红传”赋能续绣魂——“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夏布绣传承之行
为深化党建引领实践,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教育深度融合,7月6日上午,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经纬承光”社会实践队,以“北斗星·红传”党建品牌为指引,走进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探寻之旅。作为新余市外事参观点、渝水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夏布绣的千年记忆,更延续着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交织的时代新篇。
文创新境:古绣艺的当代表达
踏入馆内一楼,非遗夏布艺术刺绣文创展区创意满溢。夏布绣突破传统艺术形式,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从精致挂饰到实用摆件,传统技艺借文创之形,在现代生活中绽新颜,队员们穿梭其间,细品匠心巧思,感受古老技艺与当下生活的奇妙共振。
绣史溯源:针线勾勒的江西绣脉
新余夏布绣源于赣鄱大地历史悠久的民间麻布刺绣,其历史可追溯千年。当时,当地百姓以夏布为基,用彩色丝线绣制吉祥纹样,多用于服饰、帐幔等生活场景,明清时期更因技法精湛成为贡品。馆内二楼的江西历代民间刺绣展区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拼图。古朴纹样、吉祥饰物,串联起江西刺绣发展脉络,从岁月沉淀的针法中,队员们感悟到先辈智慧的温度,读懂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忱与对美的执着追求。
匠心助残:丝线编织的生命华章
博物馆最动人的篇章,藏在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的日常里。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多年来,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始终践行社会责任,专门设立培训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夏布绣技艺培训与实践岗位。在这里,没有“特殊群体”的标签,只有对技艺的专注与对生活的热爱——学员们从穿针引线学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夏布绣的各种针法。有的学员是交流不便的听障人士,一针一线需付出常人双倍的努力,却从未放弃;有的人将对生活的憧憬绣进牡丹花瓣,让每一抹色彩都充满力量。如今,她们的作品已走进文创市场,不仅为家庭增收,更通过针线找到了自我价值,让非遗传承多了一份人文温度,也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红绣相融:信仰与技艺的沉浸式传承
刺绣体验环节中,队员们围坐于绣架前,手执绣针,专注绣制党徽,针线穿梭间,仿佛将红色信仰与非遗技艺一同缝进布帛。随后,大家围坐观看馆内宣传视频,屏幕上,夏布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传承故事逐一呈现,队员们目光聚焦,沉浸式学习,对这门技艺的理解更深一层。
绣魂永续:经纬间的文化担当
当指尖摩挲夏布纹理,耳畔回响着丝线穿过布面的细微声响,我们真切领悟到:夏布绣是一部活着的非遗史书,以经纬为纸、丝线为墨,书写着江西地域文化的厚重。它见证岁月流转,承载劳动人民对美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每一针细腻,都是对传统的敬畏;每一抹色彩,都饱含文化传承的担当。
此次夏布绣博物馆之行,是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探寻实践。它让队员们在非遗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将红色教育融入传统技艺传承,让“红心向党”的信念更具象、更坚定。未来,“经纬承光”实践队也将继续以行动守护非遗根脉,传递红色薪火,让传统与信仰的光芒,在传承创新中熠熠生辉,照亮文化传承与青春担当的前行之路。
校对:方怡婷、吕斯凡
一审:王雄
二审:谢丽丽 | 终审:车凤英